关灯
护眼

第33章 敲山震虎

    赵国大败秦军之后,武安君李牧又进言赵王迁:“秦国攻伐无度,赵国首当联韩、魏以

    抗之,如此方可不惧强秦!”

    赵王迁深以为理,于是派春平侯出使韩国,欲联韩抗秦。

    韩国知秦被赵所败,韩王安心里便认为秦军非百战百胜之师,诸侯中亦有能与之抗衡之师,对秦之畏惧大减。

    此时,赵使春平侯入韩宫面见韩王安,说:“秦强而诸侯弱,秦之所惧者,惟六国合纵也!三晋本为一家,宜合力抗秦!秦军亦非长胜之师,此前一战便十分明了!若三晋联合,何患不能抵御强秦!”

    韩王安深以为然,遂不再顾忌秦国之威胁,决意与强盛的赵国联合。

    韩王安认为:“韩与赵同为晋地,理应联合为一,共同对付强秦。只要二国同心协力,定会使秦军再次遭到像当年崤山那样的惨败,不敢再贸然东进。”

    韩国投靠赵国,不再忌惮秦国的危险。秦王得知韩国投靠赵国,不免冷笑:“韩国自以为有赵国作为倚靠,就可高枕无忧了,实在可笑!”

    “韩王昏懦,春平侯一通蛊惑人心之说就使韩国忘乎所以!大王,请允许李斯前往韩国震慑之!”

    秦王同意李斯的做法:“寡人就给韩国一次机会!”遂遣李斯入韩。

    秦王先遣姚贾、陈驰鼓动韩民致力于铜铁矿产的开采与冶制,而荒废农耕织造,又遣李斯入韩威慑于韩王。

    冷兵器时代,农战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耕作为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都有决定性因素。秦王此举,无疑大大挫伤了韩国的实力!

    沈洛伊得知李斯将要入韩,遂求秦王赵政:“大王,能否让李斯带我一起去韩国?”

    赵政疑惑:“寡人问你,何以要入韩?”

    “我听闻韩国□□闻名天下,为各国所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由韩出’,其射程之远,‘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赵政接着沈洛伊的话继续说道:“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寡人虽不曾见过,倒听闻不少!”

    “大王就让洛伊随李斯入韩吧!正好我可以替大王看看,难道:不好吗?”

    赵政思索一番,说道:“寡人闻韩国制铁、铜技术发达,从事此方面生产劳作所获利润颇大。正好,你替寡人往韩国查探一下,回来将具体情况说于寡人!”

    沈洛伊得到赵政的许可,心里格外喜悦,有机会到其他国家考察一番尤为难得!过了几日,沈洛伊扮作李斯随行人员出使韩国。

    沿着官道,由函谷关往东,取道三川郡北上,不出一日路程便直达韩国首都新郑。

    新郑位于今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定都。其城市规模虽不及咸阳城壮观宏伟,但也有韩国独特的韵味!

    新郑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南北走向的城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城。

    西城是政治中心,郑、韩王室宫殿、贵族府邸大多集中于此。

    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

    韩国铁、铜矿资源丰富,生产出的□□、利剑皆闻名于诸侯。

    不仅如此,韩国铁制农具也得到极大广泛应用,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即便如此,韩国依旧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李斯与沈洛伊一行抵达韩都新郑,下舍驿站。

    不多时,韩王安便得知秦国遣李斯入韩,于是遣大夫韩瑊前去相迎。

    韩瑊驾车驶至李斯下榻驿站,言:“韩王特遣下臣来迎贵使,不知秦王有何下喻?”

    “秦王闻知韩国背叛秦国而投靠赵国,是以特派李斯入韩!”

    韩瑊心下了然,料想秦国来者不善,又不好直接撕破脸皮,又说:“秦王何意?”

    李斯答:“劳烦大夫通报,敝臣李斯急欲面见韩王!”韩瑊遂入宫见韩王。

    沈洛伊与李斯在驿站等候消息,洛伊便提出在城内看看的提议:“既然要等韩王召见,不如我先在周边逛一逛。”

    “大王特意交代,一定不能让夫人单独出去!”

    随即唤来两个侍从,“你二人乔装打扮一番,远远跟在夫人身后,不许使人生疑!夫人若有丝毫损伤,大王可不轻饶!”

    两个侍从嗨了一声而出。

    沈洛伊对着李斯道:“廷尉大人周到谨慎一如当年呐!”

    李斯笑了,调侃说:“你要是出了什么事,大王哪能饶过李斯!李斯惜命,不得不谨慎些啊!”

    沈洛伊大笑:“你就取笑我吧!难得来韩国,我先替大王探探韩国情况!”

    于是沈洛伊开始在新郑考察起来,远远跟着两个便装打扮的侍从。

    沈洛伊走走停停,流连于街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忽然想起自己的任务,于是收起玩心,往东城北面的手工作坊区而去。

    韩国的制铜、制铁、制玉、制陶作坊都集中在东城北部,21世纪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依旧保存着许多遗迹!

    沈洛伊一路往北,很快就看到了许多手工作坊。先是生活区,再是作坊区,最后是烧造区。

    作坊区内,百姓有的从事于生产细泥浆,有的专注于融化石蜡,还有的忙于制作腊模,各个部门分工明确。

    来到烧造区,手工作业者在由石蜡制成的腊模上不断浇淋细泥浆,使之硬化形成铸形。

    接着将铸形烘烧陶化,里面的石蜡受热融化流出,铸形内部就会形成空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