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六章 营救行动(三)

    “    马特维索夫理解梅兰芬的爱国之志,辗转返回莫斯科以后,他向苏联对外友协领导转述了梅先生在北京的谈话,顿时感动了所有希望邀请梅兰芬来苏演出的当事人。

    然而当时的苏联经济现状不允许他们马上派出一艘客轮前往中国的上海。

    一直等到1935年春天,一艘货轮的船长听说梅兰芬为了国格而情愿绕路而行,于是马上同意将这艘轮船作为梅先生从中国前往苏联的交通工具,并同意在上海等候梅先生。

    就这样,梅兰芬于当年2月下旬从上海黄埔江码头登船启程,经过海参崴从水路前往苏联,3月中旬终于来到了他向往多时的红都莫斯科。

    梅兰芬在苏联境内接连上演了他多年精心打造的几出梅派保留剧目《天女散花》《宇宙锋》和《霸王别姬》。

    梅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和他超越普通艺人的高尚*守,很快就赢得了众多苏联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一些在当时苏联文坛和艺坛上的著名大师,诸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也都对梅兰芬的表演和人品给予高度评价。

    当日本关东军得知梅兰芬绕道前往苏联演出的消息时,深感震撼。特别是本庄繁更为惊诧和难堪,梅兰芬对苏友好而对日鄙视的态度,让他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坚不可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梅兰芬宁可没有经济收入,也坚决不肯为敌占区的日伪当局登台演出,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气节。

    这时收到回电了,这件事惊动了习惯晚上办公的主席,日理万机之余喜欢听京剧并会哼哼几句的他亲自指示八办:不惜一切代价营救。

    看了电报后,廖主任决定准备撤离香港的他和其他几位八办领导改变计划,继续留在香港指导对梅兰芬和其他民主人士及文艺界人士的营救。

    长孙花衣向廖主任汇报了东江抗日纵队特遣队因拒绝投降,遭到日军两个大队的围剿,在消灭日军两个大队大部后,自身也损失惨重。

    目前不到四十名特遣队员现在隐蔽在西高山休整,准备逐步向紫罗兰山转移。为配合营救任务的展开,特遣队急需要补充人员和补给武器弹药。

    廖主任说,日军袭港时,东江抗日纵队就派了三支武工队顺利地跟踪日军进入九龙地区,目前隐蔽在大帽山待机。

    东江纵队司令曾振华已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3天之内打通九龙至香港的交通线,开始在香港市区和九龙地区从事抗战活动,并全力配合八路军办事处的营救行动。

    等东江纵队武工队进入香港岛后,再给予特遣队补充人员,只是武器装备弹药特遣队要自己想办法补充。

    这时,守在铜锣湾湾仔道联络站的潘柱也赶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向廖主任和和长孙花衣汇报了一个紧急情况。

    日军进攻港岛的炮声一响起,潘柱就通知所有将要转移至上海的民主人士和文艺界人士在湾仔道联络站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