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23章 文信就国

    翌日,赵政令茅焦御车,亲自前往雍城迎回太后。千人队伍陆陆续续从咸阳城出发,一路往萯阳宫而去。

    秦王车驾将至萯阳宫,先遣蒙恬去通传。赵姬居雍城已有数月,心里抑郁,所以精神萎靡不振。

    赵政再次迈入雍城,即将见到这个令自己又思又恨的母亲,他的心里泛起了波澜。

    他又何尝不明白,与母亲赵姬再也不复往日的情分了,心里到底是生出了一丝隔阂。

    迎赵姬回咸阳,虽是稳定天下之法,不使秦国的帝王霸业受阻,但他心里仍然牵挂着这个母亲。

    赵政缓慢地步入萯阳宫,向太后赵姬行跪拜之礼:“阿母消瘦了,寡人特意来迎阿母回宫!”

    赵姬只拿眼瞪着赵政,不发一言,赵政起身继续说道:“太后乃我大秦国母,不可久居于偏宫,请随寡人回咸阳!”

    赵姬自居雍城,每日神思恍惚。时而想起邯郸的苦日子,便心痛难忍!想到赵政与自己相依为命,历经生死,悔恨所作所为!

    赵姬痛失二子,现在连最亲的儿子也失去了,因此日日以泪洗面。她并不知道赵政的真正想法,只是认为母子之情已断。

    赵政出现在雍城,又要迎她回咸阳,赵姬的心里才稍稍有了暖意,遂由着赵政搀扶,离开了萯阳宫。

    赵政欲使赵姬登车:“请太后登前驾,寡人在后而行!”

    赵姬内心百感交集,泪不觉垂落下来。遂登上前车,赵政居后车,千军万骑朝咸阳而来。

    一路上,不少百姓前来围观,百姓皆称赞秦王赵政大孝,于是颇得美名。

    秦王迎回太后至咸阳,使太后复居甘泉宫。当夜,赵政于甘泉宫设宴,太后、秦王面南而坐,昌平君芈启、昌文君芈文、王翦、蒙武、王贲、王绾等一众大臣分列两侧,齐客茅焦坐于右末座。

    彼时赵政举杯,恭迎太后返都:“寡人不孝,使太后幽居于萯阳宫。太后不以寡人之不孝,自当以天下养之!”

    群臣呼:“大王英明!”

    赵政举杯,百官也跟随其后举杯共饮。太后赵姬亦举杯,与百官宴饮!

    酒宴进行到高潮时,赵政侧头对太后赵姬道:“此次寡人与太后能摒弃前嫌、重归于好,皆是茅焦之功!”

    太后亦欲得见茅焦,遂唤其上殿:“茅焦,近前来!”

    茅焦于是从末座而起,于阶上拜曰:“齐人茅焦拜见太后!”

    赵政搀扶赵姬走至殿下,又说:“此人乃寡人之颍考叔也!”

    赵姬于是对秦王道:“本宫与大王复得相会,皆是茅君之力也!”

    秦王于是拜茅焦为上卿。

    赵偃返回邯郸之后,秦王赵政便至廷尉狱探视太子丹。随着牢门的打开,赵政缓缓步入狱中。

    太子丹正跪坐在干草铺就的地上,赵政在背后唤了一声:“姬丹,寡人已经打发了赵偃,你可以出来了!”

    太子丹并不领情:“赵偃怎么欺负我们的,难道你忘了吗?姬丹没能把他杀死,实在是恨!”

    “所幸事情已经解决了,姬丹你就别说了!”

    “赵政,别以为我会感激你!”太子丹气愤地说着,然后出了监狱。

    对于太子丹的无理,蒙恬和蒙毅十分气愤。蒙毅说了一句:“这燕国太子也太不识礼了,大王好歹救了他一命!”

    赵政急忙喝住蒙毅:“别说了,让他去吧!”

    太后赵姬被迎回咸阳,复居甘泉宫之后,赵政便遣李斯视察郑国修治河渠工程的进度。

    李斯沿着渭水一路东行抵达郑国驻邑——重泉,先至官署面见郑国。

    郑国此刻正在监督河渠末段的修治工作,是以不在官署中,李斯只得遣官署守卫前方引路。

    重泉南有渭水流经,东有洛水,离郑国渠末端位置很近。李斯自领百人士卒,一路东行至施工现场。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途径三原县等多地注入东面的洛水,全程300多公里。

    李斯抵达河渠施工现场,只见河渠两岸群山环绕,岩壁高耸,黑白岩石层层叠立,时而突兀而出,时而又深嵌其中。

    悬崖峭壁之间,多有野草生长,而被开凿过的岩壁是一片平滑。

    郑国正带领士兵在开凿岩壁、疏通渠道,李斯遂遣小兵前去传话。

    郑国带领士兵正干得热火朝天,突闻李斯驾临,满身尘土、大汗尚不及擦拭就急急前来。

    李斯连忙上前行礼:“老兄凡事躬亲,想必甚为辛劳!李斯略备薄酒,请与共饮!”

    于是便在地势平坦之处设席,与郑国相谈:“老兄入秦修渠已历十载,此中苦楚辛酸外人不知,李斯却是知晓的!大王举国之力助老兄修渠,想必大有所成吧!”

    郑国举起宽大的衣袖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又轻轻掸了一下身上的尘土,继而道:“耗时十载,靡费数十万金、民力、兵力,终要大功告成!”

    郑国侧身,同时指向远方,道:“李兄且看,只要将这最后几里地挖通,便能使泾水注入洛水,那么河渠可成!”

    李斯望着眼前这个庞大的工程,连连发出感叹:“老兄真乃大才!李斯敬佩!”郑国看着自己即将创作成的作品,露出了满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