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七章 抑郁

    有年,我带队去加拿大。

    有个队友是济宁医学院的,老师。

    家境非常好。

    独生女。

    老公职位不错,也很爱她,孩子很自主,从小读寄宿学校,可以说一家人给了她最大的自由。

    在加拿大时,她总说自己抑郁。

    那时的我,比较年轻,对所有的“抑郁”都理解为无病呻吟。

    你哪是抑郁?

    分明是闲的。

    你忙起来就不抑郁了。

    她总是反驳我,你不懂,抑郁是大脑硬件出了问题,不是思想的问题,若是思想的问题,那么忙起来可能的确会好很多。

    而硬件的问题呢?

    是底层逻辑出了问题,无法get到人生的乐趣,那么每一天就成了煎熬。

    甚至,离开是一种解脱。

    太颠覆我了。

    她辩论不过我,我给她贴了“闲的”标签后,大家都这么劝她,大姐,你找点事干,肯定就有乐趣了。

    回家后,果然找到事干了。

    当时很流行私房烘焙,淄博有个微博大v搞这个培训,收费7万元,培训7天,她去了,学了,回家买了烤箱,买了一疗程的设备。

    烤了没几天。

    不烤了,没意思。

    她打电话跟我说这些,让我又训斥了一番,你家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蹋,何况学个这玩意哪需要这么贵?

    就在这期间,我媳妇也迷上了私人烘焙,也跑去学习了,没去淄博,去了上海,只学一款糕点,叫马卡龙,1万块钱的学费。

    现在,便宜了,三五千就可以学全套。

    去年,我还采访了一位抖音烘焙达人,济南的,但是她定位在青岛,工作室也在青岛,她每半个月去青岛录一次视频,一次录几十条,一天发一条,工作室里全是95后的小师傅,用来给各地粉丝培训的。

    赚老钱了。

    很多粉丝天真的以为去青岛能找“她”面对面、手把手学习。

    她压根不在那里。

    言归正传。

    独生女还是蛮听我的话,我让她运动她就运动,我让她参加公益组织,她就参加,但是依然无法缓解,犯病时也会给我打电话,说她一直都试图摆脱药物,可是不行,一停就容易犯,说活着没意思。

    她给我科普了一点,抑郁症发病时是什么状态?

    你觉得生活中什么都有意思。

    发病时,就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机的差别……

    可能咱是局外人,还是希望她能通过心理疏导、户外运动来改变病情,她认为我的这一切建议都根源于一个点,我根本不懂抑郁症。

    很巧,2018年,我去环骑海南,有个队友小牛哥,他是做药品的,而且恰好是抗抑郁症类的。

    在路上,我跟小牛哥探讨了独生女的案例。

    小牛哥认为,独生女说的是对的,抑郁症的本质是大脑通讯出了问题,大脑通讯是通过放电来实现的,正常情况下,外侧缰核神经元会通过单个放电向下游传递信息,但是如果放电模式变成了高频的簇状放电,就成了抑郁症。

    一句话,的确是硬件出了问题。

    那我的疑问又来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抑郁症患者最佳选择是服药?

    小牛哥的答案是yes。

    心理咨询没用?户外运动没用?

    他说,若是轻微病症,可能有用,注意,只是可能,但是发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必须在医嘱的前提下认真服药。

    很多患者本身是抗拒服药的,家人也抗拒,觉得你抑郁什么?

    就是闲的。

    双重打击。

    今天,我们探讨的不是抑郁症,未来可能会针对抑郁症写个专题,毕竟我面对的读者群体庞大,接触的案例也多,有康复的,有解脱的。

    小牛哥跟我关系很好,老铁。

    他逢人就推荐我的日记,从而?

    我认识了很多精神病医生。

    尤其是杨永信系列。

    杨永信这个人如何?

    外界,肯定骂声一片。

    内部、家长,其实对他还是以称赞为主,他最为诟病的是使用电击疗法治网瘾……

    我对他的评价,也是yes。

    精神病类的主任,普遍很年轻,这里面有个重要原因,人才缺口大,一般家长让孩子学医,很少有学这个专业的。

    主任医师,多跟我同龄人,甚至要喊我九哥……

    跟他们接触多了,我发现,我们对精神类疾病存在很多错误的认知,应该说大部分精神类疾病的本质是大脑放电出了问题,也就是电脑硬件出了问题,而家长呢?普遍想通过比较温和的方式去治疗,例如选择心理咨询、偏方疗法。

    总觉得一旦进了精神病医院,就被妖魔化了。

    我学心理学时,老师接诊了一个孩子,那个孩子精神有问题,动不动躺到马路中间想自杀,我记得老师的开价是2万元,当年的2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0万吧,结果孩子依然会反复,家长就跟老师协商,要求退款。

    当时,咱觉得家长无理取闹。

    今天,回头想想,其实是老师耽误了治疗,这孩子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精神病医院,对症下药,还真有可能变好。

    硬件问题,就应该去专业医院。

    杨永信医院里有个主任,也写文章,写的非常好,去年还来过我这里,跟小牛哥一起,送了我两瓶茅台,我就问过他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多患者被分流了?

    他认为,从业务角度谈不上分流,也谈不上竞争,但是可能会误导患者,拿最简单的抑郁症、失眠举例,心理咨询的能治,神经内科的能治,中医门诊能治。

    他的观点一句话可以概括:

    若是硬件问题,一定要选择精神病类医院。

    若是软件问题,可以选其它。

    我有个球友,是窗帘店老板,有天,她咨询了我一个问题,孩子突然在学校里晕倒了,口吐白沫,送到了医院,被诊断为癫痫,她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因为孩子没有家族遗传史,也从来没发过病,咋就这么给定性了?

    她问我,不是问我这个病怎么治,而是想转学。

    我倒觉得,应该去济南复查一下。

    她说,查过了,孩子好好的。

    但是呢,这个又有个问题,孩子不发病时,脑放电的确是正常的,发病时才是异常的,正常时去检测,肯定是正常的。

    她不能接受孩子有癫痫的事实,从而肯定拒绝再次深度治疗,咱说多了,人家会翻脸……

    我有两个前妻。

    我另外一个前妻嫁到了五莲,五莲这个男人跟他前妻有个儿子,这个儿子跟窗帘店老板的孩子如出一辙,一年级才开始犯病,一直没重视,后来越来越频繁,一受刺激就犯病,后来就送我们这边来了,因为五莲没有三甲医院,放我们这边,我父母给带着,住我父母家,喊我父母爷爷奶奶,他们一家跟我商量过多次,意思是若是的确喜欢,就让喊我爸爸……

    我自己生的我都喜欢不过来,我还要人家生的。

    去年,给送回去了。

    送的时候,我爹哭,我娘也哭,都不舍得,娃真好,一次都没犯过病,但是需要终生服药,若是病情稳定可以减少药量,药物的核心作用就是控制放电。

    一句话,医生怎么建议的,怎么遵循。

    回家一停药,马上就犯。

    我推测,窗帘店家的娃,大概率也进入这个状态了,甚至更频繁了,因为我听其他球友提起过这个事,说一家人去安丘看病,安丘手术治癫痫的广告几乎是刷墙了整个山东。

    这玩意,没办法,谁让摊上了呢?

    只能积极面对。

    之前我写过一个女主角,蛤蟆镜,结婚八年没有孩子,其实呢,她属于被骗婚系列,老公有癫痫,从小服药,恋爱期间婆婆都是给老公单独做饭,把药直接放饭里,结婚后不怎么避讳了,跟她说是高血压药,一直到什么时候她才突然揭开谜底?

    特殊时期,有工作人员上门,她才发现,老公在派出所的备案名单里。

    精神类患者属于备案人员。

    癫痫很常见吗?

    我搜了一个数据,未必准确,据估计中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在中国,癫痫已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所以,在结婚时,还要考虑对方是否有癫痫家族史,原发性癫痫可能遗传。

    另外,生酮饮食这个概念,最初就源于癫痫病的预防和治疗,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营养学饮食派系了,抖音上很多生酮饮食大神在做科普,生酮不是茹毛饮血的意思,生在这里是create的意思。

    2005年,我谈了个女朋友。

    她哥是做工程的。

    跟人抢活,被人打了,摩托车被扔进了河里,他自己爬到了加油站,加油站帮忙报了警,当晚做了开颅手术。

    牙齿掉了好几颗,也不会说话了,警察问是谁打的?

    不说话,只会哭。

    脑壳被医生揭开了,凹陷进去,很吓人,看到这些后,我觉得自己恍惚了,觉得人的脑袋咋这么脆弱?

    走在路上,特别是高楼下面,我总觉得上面会有东西掉下来,正好砸我头上。

    看什么都是危险的。